清代船舶管理(清朝船队)
发布时间:2025-02-09阅读次数:13

古代船的性能是看哪些方面

鸟船头小肚膨,身长体直,由于型线比较好,在速度方面和沙船、唬船差不多一样快。明清时期各种船型当中具有快航性能的不少,如淮扬课船、江西红船等内河船,也都具有快航的特点。 第二,抗沉性。我国古代船舶的抗沉性是世界闻名的。唐代的船已用桐油石灰艌缝,使船舶具有很好的抗沉性。

中国人可能是中古时代最伟大的船只制造者。著名的中国舢舨长久以来就比西方的任何种类船只都优越。它结合了装载的空间、航海能力和适航性。1405年,中国的舰队司令郑和建立了一个二万五千人的庞大海军,并探索了大部份的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。

艖:小船。艒:小船。膺:船。舠:小船。“白波若卷雪,侧石不容舠。”舤:船。舭:船。舽:古代吴船。舼:小船。艆:海中大船。船的雅称 古代对船的雅称有扁舟,兰舟,舸,舟,帆等。

古代大船靠风力、人力、水力。风力 风力,主要是通过帆索体系(东方硬帆、西方软帆)借用季风的动力,从而使大船在水面上行驶。水力 水力是指利用各大海洋的海洋洋流,从而加快航行的速度。

三国时期的战船通常能够以25千米的速度行驶,这主要依赖于风力的推动。 在15世纪,郑和下西洋的船只中,最快的时速(在风力较弱或顺风的情况下)可以达到40千米。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,清朝的船只在中国风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航速可以达到30-40千米。

中国古代海船人员配置

明代抗倭斗争中,普通船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,戚继光的战船标准配置“每福船一只捕盗一名,舵工二名,缭手二名,扳招一名,上斗一名,椗手二名,上用甲长五名,每甲兵十名”,各种船形有各种配置,船员各司其职,协同作战,保证了抗倭斗争的胜利。(三)清中前期传统帆船海员体系的日臻完善清代的禁海与开放。

当时战船人员组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:一是操舟者,即航行保障人员,二为作战水兵,三为“舰长”等指挥人员⑧。水陆攻战铜鉴的图象上,指挥人员已有了明确的指挥位置⑩。

第三种是坐船,有300 艘,长24丈,宽4 丈,六桅,作载运兵员用。第四种是马船,有700 艘,长37丈,宽15丈,八桅,为运输用船。第五种是粮船,有240 艘,长28丈,宽12丈,七桅。共计1456艘。这些数字不免有夸大之处,但也可见郑和下西洋规模之宏大。

清代为何要颁布禁令

原因清朝统治者期望维护极权统治的心理观念是“闭关锁国”的根本原因 。基于保护传统文化。事实上是对本国国民的愚民政策。保障本地,免受外来力量的影响。清朝封建统治时期经济上自给自足,不依靠同时也很抵制外来商品。国防安全的出发,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合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。

文化专制:严禁“琐语淫词”清朝统治者坐定江山后,意识到程朱理学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的理伦主张是控制异族、巩固政权的最好思想武器,而《金瓶梅》、《西厢记》、《牡丹亭》、《肉蒲团》等“淫词小说”恰恰是亵渎“天理”,违碍三纲五常的自由思想的载体,于是中央禁令频频而出。

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“闭关锁国”的直接原因;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,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,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;清朝统治的需要。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,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。